English

国有企业改革与技术创新

1998-04-19 来源:光明日报 贺业军 我有话说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之一,就是要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使企业能够主动追求技术创新,并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及其变化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改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企业要走向市场,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政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的主体由政府转为企业。这是全面推进技术创新的制度条件。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这意味着企业可在国家行业政策的宏观指导下,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市场竞争格局,自主去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展目标的创新项目,并进行筹资、投资,承担相应风险。创新是涉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大事,企业有了这个权,才能做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和自负盈亏。只有成为投资主体,才能实施诸如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和教育培训等创新管理。(2)企业作为研究开发主体。这意味着研究开发工作主要在企业进行,而不是在企业外的专业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进行。因此,我们必须下大力气,一方面增强企业的研究开发实力,另一方面,改革现有的科研体制,促进产学研相结合。(3)企业作为创新利益分配主体。这意味着在照章纳税之后,企业有权对其创新收入进行自主的分配,这是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机制。企业作为创新利益分配主体,除了可以将部分利润用于企业发展之外,还必须留有足够的部分,奖励创新有功人员。

建立科技经济一体化的新型科技经济体制

要把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在宏观机制建设上应当从何着手呢?(1)建立起科研与设计相结合的机制。目前我国有一支很强的科研队伍和一支很强的设计队伍。国家应通过立法、建制等手段,发挥政府职能,引导和促成科研与设计相结合,从而使自主研究开发的新技术、新工艺能通过设计这一重要环节,迅速地转化成现实生产力。(2)建立起科研与引进结合的机制、引进机制的关键环节是在批准引进项目的同时,就要落实消化吸收、开发创新的经费和责任,就要预测好推广应用的市场。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从而形成科技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3)建立起科研与建设相结合的机制。对于新建、改扩建项目,应由科技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工艺技术论证,一方面确定先进合理的工艺技术流程,另一方面组织科研机构参与工程项目,应用自主研究开发的科研成果,即建立起根据生产需要,组织科研开发,通过基建技改工程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实现企业的技术进步的科研与建设有效结合机制。

建立企业家队伍,促进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的素质和才能往往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当前一些国有企业产品不合格,成本高,效率低,亏损严重,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这些企业的主要领导人素质不高,企业管理混乱有很大关系。在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中,要重视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跨世纪的企业家队伍,这不但是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的关键,更是我国企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看,跨世纪的企业家,应具有以下几种意识:一是创新意识。企业家必须是创新活动的倡导者和实干家,具有丰富的专业技能和市场知识,善于制定正确的市场战略,这乃是企业的创新产品能够占领市场的一个重要保证。二是事业心。这种事业心使企业家有献身精神、敬业精神,为取得创新的成功,不惧怕困难、挫折和失败。三是紧迫感。成功的企业家非常重视寻找和利用外部的技术机会和市场机会。先人一步想到,先人一步行动,从而赢得时间,获得竞争优势。

实行科学管理,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

成功的技术创新是多种能力有机结合而产生的综合成果。企业从事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不但要对经济、市场的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还要有意识地主动地在经营战略、观念、组织、管理等方面随着环境的变化进行变革和创新,对企业的生产要素、生产组织等进行调整,而所有这一切,都依赖于企业的科学管理。

企业管理系统对生产经营和研究开发等活动的计划、组织、激励、控制,其功能和效率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和技术创新的绩效。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及时获取有关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在组织内部迅速、准确地传递和处理,是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基本前提。技术创新同时也意味着导入新技术和新产品,往往要求企业的管理系统和组织形式进行变革和创新。

我国一些国有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存在着机构臃肿、层次过多、人浮于事等弊端,必须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传统的企业组织制度,实行组织和管理的创新。企业管理系统的组织结构形式,要以系统的、动态的和创新的观念,从企业实际出发来设置或对原有的组织结构进行变革,要充分考虑组织结构的权变因素,考虑管理的有效性和经济性,使企业管理系统具有灵活性、稳定性和应变能力;统一领导与分头管理相结合,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尽量减少管理层次,保证信息传递及时和正确;分工合理,有效协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